close
如何才能放得下?如何才能放得下?老和尚開示︰   修行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學會「放下」,放下之後,還要能「提起」,提得起、放得下,才是真正的菩薩行,才能得大自在。一般世間人都放不下,放不下的原因是看不破。因為不清楚每一件事情的真實相貌,被假相所蒙蔽,所以看不破;因為看不破,所以放不下。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學習放下,即說即了,即做即了,作人也是一樣,人在那裡,心就在那裡。說話說完了就放下,做事做完了也放下,這樣子身心就容易安定下來。以前,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,有一位五通梵志,所謂五通,就是修行得定而有五種神通,「梵」就是清淨的意思,修行清淨的人稱為梵志。這位梵志很會說法,說法的時候總有很多人來聽,天上的人也來聽,還有天女散花,甚至還感動閻羅王來聽法。閻羅王聽了法非常感動,但知道梵志的壽命已沒有多長的時間,死了以後,不是升天也不是成道,而是要到地獄受審。閻王不解,這么能說會道的修行人,怎么會是這個果報?閻王深感憂愁,梵志看到了,就問閻王為什麼煩惱?閻王說︰「你說法說得這么好,感動天女散花,可惜你快死了,死了以後要到閻王殿來受審,因此我感到非常悲傷,對你放不下。」梵志一聽,趕緊問閻王,有沒有方法能得到解脫?閻王回答︰「我自己也是在生死輪回當中,所以沒有方法讓你得到解脫,你可以去請教釋迦牟尼佛。」於是,梵志立刻拿了兩束花,去供養釋迦牟尼佛,一般的居士、信眾,去供佛總是有所求,佛也一定會滿眾生的愿。梵志見了佛陀卻說︰「世尊,我不求名、不求利,我是來求道的。」佛問他︰「道有大乘道、解脫道,大乘道是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、廣積福慧資糧,要修三大阿僧只劫,才能圓成佛智;解脫道是在我們這一生,就了生死、証涅盤。你是求什麼道?」梵志回答︰「世尊,佛道實在長遠難求,我是求解脫道。」佛就講︰「好﹗那麼你現下──『趕快放下』。」梵志聽了,弄不清要放下什麼,佛說︰「你手上的花要放下。」梵志仍然不懂,花是拿來供佛的為什麼要放下?不過還是依教奉行,把花放下,兩手合掌。梵志很虔誠、很恭敬地準備聽釋迦牟尼佛開示微妙法門。但佛陀又告訴他︰「放下﹗」梵志一聽,更迷惘了︰「世尊,我已把花放下了,還要放下什麼呢?」世尊說︰「你這兩只手也放下。」梵志就恭恭敬敬把手放下,但是心中充滿了疑惑,不停想著︰「花放下、手也放下,這是什麼道理?我在洗耳恭聽,為什麼沒有說法?為什麼還要放下?這是什麼意思?…」這時,釋迦牟尼佛又說︰「還要放下﹗」梵志就問︰「世尊,我身上什麼東西都沒有了,還要放下什麼呢?」佛說︰「你能想的這個心也要放下。」   由於我們這個心放不下,不斷地想過去、想現下、想未來,患得患失,心猿意馬,所以始終是凡夫眾生。梵志將能想這個心一放下,一念不生,馬上就悟道了。這個公案是什麼意義呢?佛告訴我們放下花,就是叫我們放下外面的境界──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五塵境界。接著,這個手也要放下,就是放下五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最後,這個心也要放下,不要顛倒夢想。也就是放下所謂的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樣子十二入、十八界便通通放下,就能見到自己的空性、覺性,進而能夠得解脫、超生死、入涅盤,這是屬於小乘的境界。所以,我們要學習放下,尤其是修行人,如果看不破、放不下,就無法得到禪定,也無法解脫。 不管今後會怎么樣、要走何條路,暫不去管它,先把心放下、安好,學習「活在當下」是斷你胡思亂想的好方法。佛教的「放下」是「心放下」, 不是「身放下」。 人之所以有著種種的煩惱無明,就是因為妄想太多、執著太死,對於某些偏見抱定不放手,沒有想到去放下。生活當中我們每時每刻都不願意放下“我執”、“我有”,把無常的事物,錯以為永恆,正所謂的“人生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”,就如同古時的皇帝,生前放不下的一切,死後還要廣修陵寢,夢想在“陰間”也擁有一切。日常當中我們沒有放下的就太多太多,家庭、男女朋友之間的愛情、子女、金錢、地位等等,所以就鬧得煩惱叢生,無明四起,妄想是煩惱的根源;執著是無明的根源,妄想紛紛,煩惱處處;執著我有,貪心熾烈。 如何放下?就需看開。如何才可以看開?佛法中的“三法印”正是對治但的良藥──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般寂靜。 1.諸行無常︰一切事物不是永恆不變的,時時刻刻都在生滅、變異之中,自然界如此,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。我們認識到這一點,就不必去執著大千世界,就不必去執著是是非非,生死遷流中,幾經出沒,幾經沈浮,外界的東西沒有一絲是真正屬於自己的,死死抱著又是何必呢? 2.諸法無我︰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而生,因緣而滅,法無常法,眾生也是五蘊和合的“假我”,我們如果執“假”為真,就產生了煩惱與無明。沒有看開的原因許許多多,最基本的是“我執”嚴重,恨不能獲得世界上的一切,恨不能一切都為我所有,煩惱怎能不多?無明怎能不熾? 3.涅般寂靜︰涅般是解脫、安穩、離垢、清靜的生命最高境界,是我們生命應該回歸的地方,是我們勤修“戒定慧”,逐步証得常樂我淨的最高境界。我們知道了一切均屬無常,就不必去苦苦抱著它,我本為“假我”,就不必去貪戀“我所有”。 三法印是根本,看開放下的方法就有很多了,如何下手?就在我們最“在意”處下手。如果我們最貪愛金錢,就要知道金錢是身外之物,“五家有份”無常之物;如果我們最愛美色,須知不過皮囊一副,再美麗的外表也敵不過歲月的侵蝕;如果我們逐權取勢,就應知道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的下場,再熱鬧的權利場,也有“荒塚一堆湮沒了”的一天……最在意處,就是我們最障礙處,將自己最在意的東西看開放下了,其他的就容易解決了。看開放下也最怕表明功夫,要從心底裡痛下決心,不給自己任何機會,才可以真正做到。 我亦凡夫,面對“看開與放下”也是幾度迂迴、幾度打拼,好在還可以不斷前行。因為,深深知道,看開一分,就得一分自在;放下一處,就得一處清靜。 (Ps:古人說:「愛不重不生娑婆,業不空不生極樂。」業盡情空就是佛,業重情迷是凡夫,世人均被情愛所迷,打不破關頭,認為男女愛情是無上的,是最有價值的。其實愛越重,情越重,就被纏迷得越重。愛是一種情牽物累,人之所以精神痛苦不自在或是受了強大打擊,都是因為這個愛。本來兩個人相愛,初戀時如膠似漆,如魚得水,但是逼迫兩人分離的境界來了,迫不得已要分開,就會因而產生愛別離苦,這種極度難分難捨的場面,是非常的痛苦;這種精神上的折磨,是不容易受的。) 學佛是指導你生活的,不是打擾你生活的。曾經有個人問戒忍大和尚,普門品中講,如有人遁入火海,念一句觀世音火海便成池。那如果我真的跳入火海,叫一聲觀世音,火坑就能變成池么?戒忍大和尚說,你不用跳了,你現下就在火海裡了。這個人學佛不但沒有減少煩惱,而且增加了煩惱。他執著了,他懷疑佛法了。如果你要學佛,首先你就不能懷疑他。比如說,你找一個人辦事,你總是懷疑他,怕他辦不成。如果這個人發現你懷疑他,他還能幫助你么。道理也是一樣的。學佛也一樣,不能總在佛經裡活著,要面對生活,面對大眾。 “世間莫若修行好,天下無如吃飯難”我們修行,我們吃飯,一個是最好的東西,一個是最難的東西。兩樣加起來就是好難的東西。所以說修行和吃飯都是生活的一部分。佛講放下,但是,是不是所有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放下?當然不是,比如說,佛就是沒有放下我們。因為他看我們很苦,他要教化我們,讓我們放下應該放下的東西。現下所謂放下的人,都沒有真正的放下。萬事不可執著。要修行佛道,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佛法進入生活,讓生活依靠佛法。有慈悲心,講平等法,做智慧人。 有一個富人背著許多金銀財寶,到遠處去尋找快樂。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,也未能尋找到快樂,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。一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,富人說︰“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。請問,為何沒有快樂呢?”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,舒心地揩著汗︰“快樂也是簡單,放下就是快樂呀﹗”富翁頓時開悟︰自己背負那麼重的珠寶,老怕別人搶,總怕別人暗害,整天憂心忡忡,快樂從何而來?於是富翁將珠寶、錢財接濟窮人,專做善事,慈悲為懷,這樣滋潤了他的心靈,他也嘗到了快樂的味道。 好友聽後,陷入沈思。 時下,人們成天名韁利索纏身,何有快樂?成天陷入你爭我奪的境地,快樂從何而來?成天心事重重,陰霾不開,快樂又在那裡?成天小肚雞腸,心胸如豆,無法開豁,快樂又何處去尋? 因此,“放下就是快樂”是一味開心果,是一味解煩丹,是一道歡喜禪。只要你心無掛礙,什么都看得開,放得下,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,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歌唱,何愁沒有快樂的白雲在飄蕩,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﹗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c00006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